香港市场的大闸蟹,往年多来自江苏地区。今年,在上海检验检疫部门和供港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崇明本地“乌小蟹”摇身变成“清水蟹”,首次对港出口。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尤以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最有名。
上海崇明岛附近水域江海交汇,咸淡水交接,是中华绒螯蟹的天然繁殖地。每年的初冬繁殖季节,成群的中华绒螯蟹洄游至此,形成“蟹苗汛”。眼下正是大闸蟹的交配产卵季节。等过些时日,这些“贵比黄金”的蟹苗幼体将被捕捞上岸,在长江边就地饲养,小蟹养到纽扣大,叫做扣蟹,也就是蟹苗。
这些蟹苗销往全国各地,近的如江苏阳澄湖,远的有数千里之外的新疆。从前年开始,累计已有111.58万只、重8.25吨崇明蟹苗出口至台湾苗栗县并成功养殖,终结了“北纬28度以南养不出优质蟹”的传统说法。去年,在苗栗养殖成熟的大闸蟹返沪参加全国河蟹大赛,一举夺得“金蟹奖”桂冠。崇明蟹苗缘定苗栗一时间传为佳话。
令人奇怪的是,崇明蟹苗离岛后长势良好,声名在外,而在崇明本岛,却养不大、肚子黑,老上海们戏称崇明蟹为“乌小蟹”或“老毛蟹”。
崇明蟹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急坏了当地的养蟹人。以上海逸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例,他们找到了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武——长期在崇从事河蟹养殖研究的专家。经他指点,蟹农们才明白养殖水体盐分过高是“乌小蟹”产生的重要原因。
逸浩公司在崇明岛西部拥有面积达2000亩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场。今年,该公司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展崇明蟹养殖技术科研攻关,清蟹塘、种水草、引活水,对“乌小蟹”的生活环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坚持投喂天然动物性饵料。
改变养殖方式后,崇明蟹个头直往上窜。逸浩公司“崇螯”品牌蟹,最低等级的三级公蟹每只重达3.7两~4.0两,母蟹2.8两;最高等级的精品蟹,公蟹每只有五六两重,母蟹超过3.4两。“不仅个头上去了,而且卖相一级,青背、白脐、金爪、黄毛……这是标准的清水大闸蟹了。”王武说。
“今年,‘乌小蟹’这顶帽子可以摘掉了!”逸浩公司总经理李有清高兴地说。
9月29日,“崇螯”清水蟹正式起网开捕,并破天荒地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东路第一食品商店开卖。刚一上柜,立即被广大市民抢购一空。
在上海市场大获成功后,逸浩公司决心让“乌小蟹”走向国际,他们把第一站投向有着吃蟹传统的香港地区。
只要企业有意向,检验检疫部门就要当好引路人。上海崇明检验检疫局专门制订出口大闸蟹检验监管方案,组织人员从蟹塘投苗开始先期介入,指导企业规范使用各类投入品,定期对养殖塘水质和塘底淤泥进行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动物疫病等54项指标的严密监测。在国家质检总局动植司和上海检验检疫局的支持下,崇明局帮助企业顺利获得出口水生动物养殖场的注册资质,并在国庆节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获准进入质检总局公布的供港河蟹企业名单。
10月29日,首批100公斤个大体肥的崇明清水蟹被精心包装、附上特有的二维码后,送上了飞往香港的班机。
“乌小蟹终于圆了出岛梦。”李有清说。
目前,首批崇明清水蟹顺利通过香港食环署的检测,成功投放当地市场。逸浩公司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第二批大闸蟹的输港工作,预计今年还有约15吨大闸蟹陆续起运赴港。下一步,该公司将在崇明检验检疫部门的帮助下,向国家级河蟹养殖示范基地的目标发起冲击,使“养在深闺”的生态海岛大闸蟹,走出崇明,走向世界。
下一篇:浙江成立缺陷产品技术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