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考核组宣布:“深圳15个一类口岸均已高分通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达标考核。”这标志着深圳检验检疫人依托口岸核心能力、加强口岸软硬件建设,有关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要按照‘仪器设备最先进’的要求购置设施设备,按照‘科技含量最高’的要求建设科技口岸,按照‘布局最合理’的要求建设口岸通道。”为改变原有老旧口岸设备落后、执法手段单一的局面,深圳检验检疫局提出这样的理念,并先后投入逾亿元,用于口岸硬件建设。
全部旅检口岸购置红外线测温系统143台套,实现出入境旅客发热类传染病检疫监测的全面覆盖。购置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20余套,其他设备百余台套。
联合科研院所研发放射性物质定位系统、“9+1”车辆检验检疫智能通关系统、汽车轮胎自动消毒及车体喷雾化、水幕式消毒系统、核生化“六位一体”集成监测系统等。
基于“平战结合”的思路新建、改建口岸通道,文锦渡口岸改造明确旅客测温18米有效距离的技术要求,机场口岸全新打造无干扰、全隐蔽的多功能集成查验台。
打造一流口岸,硬件配置“响当当”。
模式优化重保障
瞄准深圳局“发挥传统优势、创新机制模式”的工作目标,在口岸软件建设方面,该局首推旅客检疫模式的优化,提升卫生保障能力。
创新构建“三重点两方式”(即重点人群、重点时间、重点地区,科学监测、优质服务)旅客检疫模式、“6+4+3”传染病排查模式,强化技术保障,实现平面检疫向立体检疫的突破。
创新构建“9+1”车辆智能检疫模式,以物理闸口、全申报系统、电子化通关三个平台设计为基础,全部操作“一站式、全智能”完成,极大地提升了口岸检疫效率。
创新构建陆路口岸电子通道监管模式,实现人、车、货电子化管理,一年仅中介费可为企业节省2000万元;创新构建集装箱空箱检疫“提前申报、分类管理、闸口查验、智能消毒”模式,每年可为企业节省两万小时;创新构建旅客自助健康申报模式,旅客入境申报时间由3分钟缩短为3秒。
智慧检疫智能化
深圳海、陆、空、铁口岸类型齐全,出入境旅客数量占全国50%以上。如何提升口岸智能化通关水平?深圳局提出:依托物联网、云监测、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口岸。
研发卫生检疫公共服务平台。承担质检公益科研项目《SaaS模式下口岸传染病检疫决策支援系统研究》,以旅检、船检业务为切入点,研发全流程覆盖、全智慧操作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正在内部测试阶段。
研发“口岸核辐射实时视频定位监控系统”,实时检测口岸核辐射的剂量,实时定位辐射源的位置,并初步分析出辐射源的种类,大幅提升口岸核辐射防护水平。
研发“智慧检疫查验系统”。引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现有的系统、设备和人力资源,可实现检疫查验全过程监管、关键环节重点监控、旅客分类查验、样品物联网管理、电子档案、远程溯源核查、多部门协同把关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在深圳湾口岸试运行,已实现旅客检疫各关键点的智慧管理,有力提升旅检效率和质量。
研发“机场口岸卫生检疫综合管理系统”。集成航空器电子申报系统、口岸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核辐射监测系统、携带物查验系统、卫生监督管理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视频监控与应急指挥系统等12个系统,对航空器检疫信息、口岸传染病疫情信息、旅客携带物查验信息、卫生处理信息、出入境旅客信息、卫生监督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统计分析,实现对航空器检疫、旅客检疫、机场卫生监督全部业务的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
深化合作促联防
深圳口岸毗邻港澳,这一特殊地理位置,让深圳检验检疫人关于合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定要深化检疫合作、筑牢联防能力,提升深港澳区域公共卫生全覆盖保障能力。”
与深圳市卫人委、海关、边检等签订合作备忘录;与香港卫生署签订《有关卫生检疫的合作安排》等4项合作协议,建立传染病疫情通报、对口联络等多项合作机制;与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加强科研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澳门口岸卫生委员会、东盟相关卫生机构开展协作交流。近5年,WHO官员先后6次来深考察口岸卫生核心能力建设,并给予“深港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水平建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深圳口岸传染病检出数连续三年高居全国首位,分占全国的74%、79%和74%;3年来,检出深圳市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检出艾滋病、肺结核、登革热、疟疾等4757例输入性传染病,深圳口岸全部实现旅客无障碍检疫通关。
转自国家质检总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