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是指用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在工作职业中,因身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物物质、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害因素。而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会给从业人员带来各种职业病和后遗症,会严重危害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其高昂的治疗和康复费用,给从业人员、用人单位、甚至国家都造成很大的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从业人员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负有以下义务: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等。
预防职业危害包括前期预防与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两部分:
一、前期预防。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操作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二、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此外,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信息。应当经常性维护、检修职业病防护设备等,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用人单位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依法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相关作业人员上岗前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防治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劳动者不履行职业卫生相关规定的,用人单位可对作业人员调离岗位。
确定劳动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需要通过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得出报告。主要通过了解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主要有毒有害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及废弃物的理化性质等加以确定,同时可以采用实验检测的方法加以确定。
企业做好预防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的一般措施:
1、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宣传工作。
2、严格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3、现场职业卫生环境改进。
4、职业卫生保健措施。
5、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上一篇: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有哪些?
下一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