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劳动职工在职业作业过程受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达到保护职工健康的目的。从而有效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切实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做好企业职业卫生监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企业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具有职业危害的单位建立和实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以下简称监测及评价制度)是保护职工健康,免受作业过程危害因素伤害的有效措施。以消除职业病危害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心身健康的影响与损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工作:
1、识别、分析与评价本单位各作业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有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确保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同时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2、企业应与有监测环境相适应的监测设备和条件的检测机构合作,并实施经常性维护、检修,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所用监测计量器具按照规定进行周期检定。
3、检测机构在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4、针对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特殊要求。
5、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企业单位对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对从业者有可能造成职业危害或职业病的作业都要实行监测。监测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粉尘监测规范规定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进行。
监测内容包括:粉尘浓度的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并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监测:
1、开展经常性监测
对有可能产生有职业危害的场所,为掌握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变化和职业危害的程度,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测,原则上每两年监测一次。
2、特殊环境监测范围
有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即“作业地点”(工人在生产操作中经常停留的地点)为监测点。
3、监测方法的选择
对健康有影响的有毒物质,根据暴露毒害物质的种类,采用相应的测试方法。基于职业现场的特点和作业环境的差异,要区分不同情况下的测试类型,可选择不同的测试种类:
(1) 长周期测试:它评估个人在给定时间间隔内的平均暴露情况。
(2) 连续测量:能够探测可以造成急性暴露的高浓度有害物质的短期暴露情况。
(3) 快速测量:如果已知确切的暴露时间点,且在此时进行测量,使用快速测试来测量急性危害。
(4)慢性危害测试法
连续个人剂量测量,对平均背景水平的连续测量,对选定地点及时间内的有害物水平的快速测量。
(5)急性危害测试法
使用快速反应设备进行连续的个人及背景监测,对选定地点及时间内做背景有害物水平的快速测量。
(6)现场危害直接测试法
进入某一场所是否安全的分析,对于粒子性质及数量的分析,使用直接读数的仪器。
企业单位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卫生标准时,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处理和整改。
上一篇:新西兰政府将禁止进口石棉类产品
下一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