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以用人单位名义颁发的有关职业卫生的规范性文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贯彻用人单位方针,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保障。一般包括: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职责、职业卫生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职业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职业卫生监护制度、职业病人诊疗制度、职业危害告知制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管理制度、个人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管理制度、职业卫生检查与奖惩制度、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建立完善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每个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同时用人单位是职业危害防治责任主体。根据《职业防治法》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在《劳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
1、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3、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4、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7、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8、从业人员职业卫生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9、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0、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所以建立、健全职业危害管理制度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的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用人单位职业危害防治的首要目标。职业危害主要来源于生产、经营、维修过程中,因此需要企业对生产工艺、机械设备、原辅料以及人员操作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制定出一系列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以保证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合法、有序、安全的运行,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用人单位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控制技术,以及对职业危害事故知识的积累,这些技术和知识只有形成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才能不断的积累和运用到实践中,达到预防职业危害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目的。
《职业病防治法》是国家保护劳动者职业卫生的法律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在一个用人单位的具体实施,只有通过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体现出来,才能使劳动者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为劳动者遵章守纪提供标准和依据。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可以防止用人单位管理的随意性,有效地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总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用人单位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职业危害防治方针政策的行动指南,是用人单位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搞好职业卫生工作的首要工作。